2009年6月6日星期六

溥仪与陈平

中国芸芸封建皇帝中,以"末代皇帝"溥仪最具戏剧性;他三岁登基,是为“宣统皇帝”。1911年的辛亥革命把他从皇帝宝座撤走,1924年,冯天祥军队包围紫禁城,溥仪在日本人策划下逃亡天津,奠下了成为日本傀儡的种子。1931年,日本成立满洲国,溥仪当上伪满皇帝,年号大同;二次世界大战之后,日本战败,溥仪被空降的苏联红军掳走,1950年移交中国政府,在抚顺战犯管理所接受改造,1959年被释放。

溥仪被特赦之后,曾在植物园工作,之后当上文史专员。溥仪对于中共赋予的改造机会很是珍惜,从他遗留下来的日记中能够感受到他对帝国主义的愤恨。生活上缺少自理常识的他曾说到,过去的他已死,改造之后才是真实的自己,一个生活在新中国的爱新觉罗.溥仪;上文所说的戏剧性,指的是溥仪思维上的戏剧转变,当时社会的政治环境提供了他改变的条件。

一个封建时代的既得利益者成功转变,靠的是个人的欲望与当权者的海量之心。

马共前总书记陈平返不返国,成了政客时不时翻起的热门“捞票议题。”这个课题被民政党的范清渊利用成为蝉过别枝的理由,更使倡议允许陈平回国的丁福南成了“箭靶。”首相纳吉以不撩起受害者家属伤口为由,拒绝让陈平回国。在两线制已呈趋型的社会,这样的理由真的很堂皇。纳吉自打了国阵的嘴巴,叫1989年跟马共成员签协议的努力付诸东流;或许,这个努力被白费对他来说不揪心,因为当年设立协议的老马也发表了完全违反当年客套的措辞。

说穿了,被民联压得透不过气的国阵,缺少了海量之心!国阵心里顾忌的是非华裔民族的感受,说得更白,是担心马来人的感受。翻开马来亚历史,马共在英殖民时期的确积极参与建设国家,只是这样的形象被英国颠倒,继而在马来民族中根置了如同”恐怖份子“的形象。英军为个人政治利益而搞的分化,却被马来亚国民全盘接收。这样的思想,必须在教育普及化的今天完全被推翻。

陈平双手或许真的沾满血腥,然而,他积极参与建国的功劳却不能被抹杀;既然溥仪-这个中国当年的卖国贼能获得新生,不算是十恶不赦的陈平何尝不可?1989年的协议仍在,就没有拒绝陈平的理由!在中共坚固的社会主义思想的5,60年代能够改造并接受新生的战犯,自翊为多元种族捍卫者的国阵为何不可?

国阵怕引狼入室,陈平单纯的想回归故里;国阵一再拒绝,显现马共对之是大威胁。孰不知缺乏海量的政党更为人畏惧!

国阵平白放弃了被人民及陈平歌功颂德的好机会。就如溥仪常挂在嘴边的“毛主席,周总理总是对我关怀备至,中共的政策太伟大了..."这类的话语,国阵没有机会听了!

(溥仪仅是对比的实例,不代表认同中共洗脑的举动)

没有评论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