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08年9月25日星期四

武乡侯出山之愚见

拜读了研究三国专家韩春鸣之作《褚葛亮成长之迷》一书后,对于三顾茅庐与毛遂自荐一章心存疑惑。为简易明了,遂简述毛遂自荐与三顾茅庐之故,以期对孔明出山有个简单概念。


褚葛亮,字孔明,山东琅琊郡阳都县人,三国时期大军事家、政治家与谋略家。有关他出山一事,众说纷纭,莫衷一是,当以罗贯中《三国演义》中的三顾茅庐最为人熟悉,传颂为中华经典。自叔父褚葛玄病逝,孔明拒绝在依附刘表账下,便谐弟弟褚葛均隐居襄阳隆中,专研星象、八阵图,熟读兵法,吸收百家精华,静观天下。刘备当时地将两无,带着结义兄弟关羽张飞四处躲避曹操追击,无栖身之所,唯对匡扶汉室之志仍矢志不渝。徐庶,字元直,乃孔明景升学院之同窗兼好友,先孔明投靠刘备,打败曹军,锋芒初露。曹操思贤若渴,为求得元直效力,不惜绑架徐母,以此要胁徐庶。自古忠义两难全,徐庶百般无奈,离别之际为报刘备知遇之恩,自喻为寒鸦、驽马,把孔明喻为麒麟、凤凰,自命自身才学不及孔明万分之一,向刘备表荐卧龙。刘备爱贤才如命,求贤若渴,不惜三顾于草庐之中,隆中对传唱于世。

事实上,三顾茅庐之前,据《魏略》与《九州春秋》记载,建安12年,曹操一统北方,眼下攻击目标便是荆州。当时刘备屯兵于荆州樊城,褚葛亮韬光养晦10年,吸收天地精华,本事已非同日而语。眼下群雄并起,风起云涌,孔明知此乃出山良机,刘备乃明主,遂北行见备。褚葛亮来到堂中,刘备正与老乡倾谈着,并不把这年轻人放在眼里。老乡访客走了,褚葛亮仍晾在那里,刘备也不问为什么,拿起牦牛尾巴编织起来。当时的褚葛亮仍是一介布衣,满腹才华却被贤主轻视,终按奈不住,质问刘备的雄心壮志是否就仅编织而已?刘备方如梦初醒,细打量来人,身高八尺余,伟岸挺拔,便考考其治军理国方略。褚葛亮不假思索,主张儒法合一,先礼后兵,教之以德,严之以刑,才能上下有节,左右有序。刘备暗喜,但褚葛亮当时毕竟乃山野村夫,纵使孔明讲得头头是道,刘备亦认定孔明仅纸上谈兵,不屑一顾。


且看褚葛亮于《出师表》一文中如何自述出山经历:
臣本布衣,躬耕于南阳,苟全性命于乱世,不求闻达于诸侯。先帝不以臣卑鄙,猥自枉屈,三顾臣于草庐之中,咨臣以当世之事。由是感激,遂许先帝以驱弛。可见,三顾茅庐的确真有其事,非罗贯中渲染之艺术手法。因此,易中天教授与韩先生之先毛遂自荐后三顾茅庐之见,是成立的。


诚如褚葛亮自身所言,一介布衣,又怎能引入荆襄名士眼帘呢?就此事,庞德公、黄承彦与司马徽居功不小。当时董卓作乱,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,天下群雄并起,中原大乱。洛阳八杰之一刘表雄踞荆州,礼贤下士,加上荆州处于战乱之外,故吸引许多能人居于此,水镜先生司马徽便是其一。荆州名校景升学院乃刘表所办,司马徽、黄承彦是景升学院先生,与孔明亦师亦友,褚葛亮肚里有多少墨水,两人是了如指掌的。当时刘备驻扎樊城,如常寻觅能人,荆州名流司马徽自然是讨教对象。司马徽观人入微,了解透彻,得了水镜先生雅号,经此一问,便大力推荐卧龙,成就三顾茅庐美话。可以说,孔明跻身名流,得意于岳父黄承彦与老师司马徽的名望。可见,孔明步入仕途,是有人引荐的,而非勤工于隆中,天降刘备让他辅佐。


孔明如何踏入仕途已一目了然。然而,韩先生对于三顾茅庐一章,前排过于铺成,有乘离史实之嫌。据韩春鸣先生所写,司马徽与黄承彦乃三顾茅庐幕后推手,庞统、徐庶、石广元、崔州平、褚葛均友情客串,齐哄孔明横空出世!至此,有必要逐一分析。庞统,字士元,绰号凤雏,与卧龙齐名。此人性情孤傲,先出使东吴,后投靠刘备,任副军师,居孔明之下。后不听孔明布阵,死于落凤坡,试想,狂傲至此之人,又怎会向褚葛亮宣传,美言几句?司马徽德高望重,欣赏孔明是真,但如韩先生所言司马徽安排徐庶投靠刘备以为孔明探路,就有点说不过去。徐庶非吴下阿蒙,一出山即将曹军大败,后虽不得已投靠曹操,举荐褚葛亮是实,但当探路先锋就不合理。褚葛亮最忌朋友、兄弟共事一主,也主张主公为大。你看当时孙权绑架褚葛谨妻小,逼褚葛亮交还荆州,褚葛亮不卖账,便可知一二。褚葛亮忌共事一主的观念,徐庶也有,当中的利害关系,徐庶也明了。若真是探路,徐庶有没可能将坐熟的椅子让给孔明,自己在择明主而投?他俩虽识于微时,但乱世当前正是施展才学之时,徐庶也是青年才俊,怎轻易为孔明当开路先锋?徐庶临别向刘备举荐孔明,挨孔明大骂,因自己非徐庶替身;孔明会作此想,徐庶难道不会吗?因此,我大胆推测,开路先锋乃无中生有。


再说,褚葛亮年轻时广结良朋,崔州平是其一。崔州平父亲曾是太尉,故从小便看惯官场丑恶,誓不为官。韩先生分析道,刘备三顾茅庐往隆中之时,崔州平特在隆中路上,与石广元大谈治国之道,分析当今局势,令刘备更对孔明趋之若鹜。事实上,崔州平两袖清风,隐居山林,又怎会为了孔明出山一事,重返喧城?石广元举荐孔明更俱矛盾。前文,韩先生已清除分析孔明为择明主,较景升学院故友迟出山。当时石广元、孟公威已投曹操,返隆中为褚葛亮做嫁衣裳似乎有些牵强。忠义美德,根治于古人心中,褚葛亮不卖兄长账,石广元、孟公威又怎会向刘备举荐孔明?曹操疑心重,难道不怕被曹丞相杀头吗?


自古有才学之士都自命清高,孔明每自比管仲、乐毅,自要治乱世。毛遂自荐与三顾茅庐是真,史实该为重,过多的艺术效果,模糊事实,反吃力不讨好。


此乃本人对《褚葛亮成长之迷》一书的观后感,望起抛砖引玉之效,若有任何错失,还望诸位不吝赐教。

没有评论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