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08年10月23日星期四

毛泽东-[延安文艺座谈会]

欲窥探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史,就必须从1940年抗日时期至相持阶段谈起.文学的主要功能,不外乎是应时代的需求,发出不同的号角.文学是时代的引领先锋,更是悲时代所悲,叹时代所叹.中国国家前主席毛泽东曾在[延安文艺座谈会]上发表一个关于文学的重要文献,他提出了三大问题,释放了人们对于文学的刻板思想,故而给文学一个全新的创作方向.这两个值得现代人探讨的问题是:


文学究竟是:
1)为艺术而艺术 或是 为人生而艺术
2)为谁服务?
3)怎样服务?


就文学是为艺术而艺术或为人生而艺术的问题至今仍争论不修.文学是一门艺术,但其重要的功能是启发人心.在艺术与功能上,文学家门要如何达至平衡,需要的是比例上的精准拿捏.毛主席在这矛盾上给了个精辟的见解,他认为,文学创作必须要以时代的需求为依归,应时代的发展为人民服务.然而,文学的本质离不开艺术,于是,很多文学家们在文学创作上更多追求艺术手法.事实上,如果回看1919年之后的现代文学,不论鲁迅,余光中,巴金,戴望舒,白桦等名作家,其作品都是在白话不过的.他们不受艺术手法的束缚,把时代的疾苦做为创作的主轴,即使年代久远,仍能被其真诚的创作感动.


要创作文学作品,首要考量的问题,就是文学究竟为谁服务?在民智及外交政策普遍未开的40年代,毛泽东提出了封建得来却贴近民心的主张-文学作品要为工农兵服务.工农兵,代表了旧中国社会低层阶级,毛泽东的思想,是要文学贴近人民,反映人民心声.当新中国成立前的抗日时期,毛主席主张文学创作必须统一人民思想,解放大军.这样的观点,与54运动相仿.当时戏剧艺术挺身而出,巡回公演,借此灌输人民抗日主张.的确,文学作品的流传性具备这样的重大"任务",然而,当时代演变到全球化时,文学家们是否应该把变质的文学艺术拉回正轨上?科技技术的普遍化激化了文学的创作,文学创作俯拾即是,然而,文学创作在这时代的功能,更多时候是主张个人感受,缺乏与时代呼应.个人认为,缺乏时代背景的文学作品纵使如何的精彩纷呈,却不能让人感受其灵魂价值,极可惜!


第三个问题,是文学怎样服务?毛主席认为,文学应该要深入生活,因为生活是文艺的泉源.如何才是生活化?这不仅仅是把自己的生活经历发泄,而是把视角扩大,把社会的苦难尽收其中.毛泽东点出了一个精辟的见解,文艺要生活化,必须要回看前人思想.如重温诸子百家思想,在众多形态的文学艺术上要和中求同,找出一个现代人需要的文学模式.这样的呼吁,是振聋发聩的,提醒文学家们文学创作非仅满足个人私欲,更重要的是深入生活,报导时代的悲歌.


[延安文艺座谈会]距离今日已经60余年,而中国抗战胜利,也差不多60年;毛泽东在这座谈会曾发出这样的言论-"中国要抗战胜利,赌的是谁更懂中国."毛主席认为,2个半人真正懂中国,既是:1个鲁迅,1个毛泽东,半个蒋介石;自信的言论如果与"中国十年大浩劫"的文艺大革命联想起来,上文的文学崭新,开放观点会令人蚩之以鼻.但是,这是毛泽东的上半生思想,这点必须与他糊涂的后半生分隔开来...

没有评论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