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08年8月29日星期五

《手推车》读后感


看了满头白发的白桦谈起自己辛酸过去时的淡然,我正想,是不是每个有经历的伟人,出自梦想的坚持,所以对自己所受的委屈,总会处之泰然?生长在五四运动之后的文学家们,是一个时代的产物,他们的作品,为时代叫嚣、为民族出头。然而,在通往改革成功的路上,往往的牺牲者就是这群所谓时代的产物,他们非时势造的英雄,而是一个时期的过渡者。他们不曾享受物质的富裕,却能跻身文学主流,享受精神上的饱满。这群文学家,正以身示范一个单独的个体发挥出的巨大力量,足以撼动民心,团结人民,同时为创造更好的明天努力。

艾青坎坷的身世,令他对于民间疾苦感受最深。《手推车》从题目上来看令人马上联想到劳动阶级者的劳动工具,他们为创造生活默默付出,却必须承受疾苦,艾青正用他独特的艺术手法,为劳动者打抱不平。全诗中最传神之处在于“尖音”一词,它蕴含着人民的不满声浪,纵使声音薄弱,但他们并不放弃,即使“穿过寒冷与静寂,从这一个山脚,到那一个山脚”,都将坚持到底。无人不被他们的决心与斗志动容。在内外交迫的困苦时代,人民的自发性与自救能力令人感动,也对他们的向心力刮目相看!

《手推车》一诗,似乎与《大堰河-我的保姆》有异曲同工之妙,也许是诗人骨子里对劳动者的景仰与维护,在《手推车》中也著重笔写劳动者的心境与不满。作者用自己北国人的身份写了“北国人民的悲哀”,令人深深体会到心系祖国的焦急心情,及期望美好明天的心愿。

把《手推车》与现在的全球化地球村联想在一起,人类面目的狰狞与欲望的永无止境,确实令现代人汗颜。姑不论此诗的艺术手法是否高明,读毕,在细细咀嚼,并联想现今的世界,无不为无私的劳动者动容。历史关系复杂的满人与汉人彼此心系,为祖国的困苦郁闷;殊不知,活在同一屋檐下的马来西亚三大民族,什么时候才会自省?又凭什么在捍卫自己的权益而勾心斗角?

没有评论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