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08年8月29日星期五

《我爱这土地》赏析

艾青,一个在中国文学界饱受赞誉的爱国诗人,由于自身的成长背景与民族关系,故其作品往往容易引起读者共鸣。从《大堰河-我的保姆》、《透明的夜》,至翌年即1938年所著的《我爱这土地》,其深厚的爱国情节及委婉的表现手法,贯通全诗,读了让人动容。艾青与另一爱国诗人余光中成长于混乱的旧中国时代,在纷乱的历史因素及民智普遍未开的后封建时代,他俩的诗歌,犹如强心剂,为危殆的中华民族注入爱国情绪。

《我爱这土地》共有十句,分两节;作者在诗的开始,即以“假如我是一只鸟”来表示他希望把自己的灵魂付托在鸟身上,把他的愤恨,为祖国抱不平的心情,通过“嘶哑的喉咙歌唱”。作者用鸟来代表自己的形象值得玩味,一方面,鸟能在空中飞行,也能俯瞰世界。作者想借用鸟的本能在空中飞行,继以把祖国所受的委屈印入眼帘,体现他忧国忧民的情怀。鸟并不仅仅具象征作用,它的形象,具双关功能,除要俯瞰世界,作者也想像鸟一样,能自由飞行,无拘无束。从中能体会他欲解放生活在困苦中的人民的心愿。

诗上节中,作者用委婉的文字,把自己的感情,蕴藏其中,并未流露情感,令人产生联想。“嘶哑”一词,带出了诗人内心的压抑,是他对现状不满的宣泄。从“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”至“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”,作者正编排一幕景象,一幕幕、一层层,把读者的情绪牵引至高潮,提醒着人们拿出愤恨的情绪。句中的“暴风雨”、“悲愤”、“激怒”加上“土地”、“河流”、“风”,让人马上想到伟大的祖国被侵略;然而,全诗的情绪却在这时候急转直下,作者笔锋一转,用“温柔”一词来浇灭读者激昂的情绪,用“黎明”来带出期望。“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-然后我死了,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。”巧妙的用鸟的羽毛来比喻自己对祖国的爱是永垂不朽的,同时也展示了他“欲生于斯,长于斯”的心愿。羽毛与鸟前呼后应,加上情绪的起伏,从愤恨、期待,到不朽,作者高深的情绪掌控为全诗加分不少。

作者的谜底,终在第二节揭开,然而,作者也不急于公开自己的情绪,而是利用设问手法来铺陈。“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?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。”作者的自我告白,封死读者的联想,其目的是为宣誓自己的情感,他要告诉读者自己对祖国的爱有多深;艾青的诗是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兼备,也许性格使然,他的诗作中,常能令人感受从含蓄到外泄的情绪升华,这是余光中诗作中少有的。

就在中国抗日战争期间,艾青的这首诗作给了在枪林弹雨中生活的中国民众,送上最温暖的、最鼓励性的文学“暖包”。

没有评论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