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08年8月21日星期四

茶花赋读后感

有人说中国从寂静走向辉煌,靠的是一班数字的建设。五四运动、一二九运动、五。二运动都为中国现代革命留下了浓重的色彩。从这组数字中,我们看见了几经争取才获得的辛劳成果,也体尝了劳动者积极建设国家的努力;2008年北京奥运之所以引起各界惊叹,皆因中国的迅速成长,及政治思维的开放,让全球体现了大国的泱泱气派。更重要的是,背负了多年的“东亚病夫”包袱,从这一刻开始,可以弃之如敝屣!

有些历史情景总跟现实的事物出奇的相似。对于秦始皇的焚书坑儒,我们恨得发指,恨他一把火炬,把秦朝以前的诸子百家著作付之一炬,中华思想文明就这样付诸东流;然而,号称中国十年浩劫的文化大革命又何尝不如此?毛泽东的“四个主义”,四人帮的私心,把辛亥革命以来的大部分文学著作“叛国化”了。

文化革命牺牲者中的冤大头,现代文学巨匠杨朔因其著作《茶花赋》,而背上莫须有罪名。细读再三,被其反映劳动阶级及憧憬美好未来的细腻描述而感动。平心而论,从对茶花描写,语言绮丽,声韵和谐,及想象丰富上,杨朔远逊于古人。然而,他主题运用上的贴切,及把全国人民对未来的期盼用了隐喻手法来表达,发人深思,引人入胜。文革前后,中国的闭国政策及资产主义的盛行,“劳动才能带来进步的观念”,已根治在劳动阶级者的心底。你看《茶花赋》中的普之仁,“拿自己的汗水浇着花,象抚育自己儿女一样抚育着花秧,终于培养出这样绝色的好花?”,他那为创造美好将来的斗志及决心,你难道不为他动容吗?

文学反映现实,文学的美,在于他对人性的勾画。《茶花赋》的吸引力,在于杨朔以第一人称的身份,写自己在异国他乡怀念祖国,因而要画祖国面貌却不知从何画起开始,显示出他出国后对于祖国面貌的含糊,却心惦记着祖国的复杂情绪。在他的记忆里,祖国该是绚丽多姿的,正如“每一树梅花都是一树诗。”这样的手笔,已经超越了文学艺术,其目的是要给那个晚清时代,受不平等条约约束的中华民族埋置爱国情节,同时激发中国人民为祖国斗争的激情!

诚如上文所言,文学的功用,在于其反映现实及其警惕作用。杨朔以当代思维,用当代社会背景,叙述了当代情况,警惕着现代的人们所有美好事物的得来不易。文中,杨朔以“画一幅画儿”贯穿全文,也用童子面借代孩童,从勾画童子面茶花的面貌,点出杨朔理想中的祖国未来,该是浓艳的朱红色的。作者从劳动主题带出期盼未来的副题,具有承接作用,是一种国家接班的替代,及对未来国家领导人的深重期许。

现实中的杨朔,是文革中的牺牲者。然而,正是他的这一支笔,给了多少劳动者鼓舞与激励,同时,正是他温柔的创作手法,给提倡文革者一记污辱的耳光。杨朔在文中娓娓道来,把故事画面慢慢勾画,他的动机,是要贴近市井小民,让他们产生共鸣,这样更易于把文中的思想传递出去。读毕,被其身处黑暗的时代却仍然忧国忧民的心思所感动。我想,这正是杨朔写《茶花赋》的主要目的,他以本身的愤恨换化成文字,提醒着文革时代的幸存人及后文革时代的年轻人,珍惜得来不易的和平与建设,积极展望将来。

如今,神圣的天安门广场少了红卫兵的骄横跋扈,端正的毛主席肖像旁,依附着杨朔、储安平的冤屈身影。殊不知,当中国人唱着《义勇军进行曲》,想起作词人田汉的冤死,心中会否戚戚然?至于如何评定历史,则待文学家们自我斟酌。

没有评论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