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08年8月29日星期五

《手推车》读后感


看了满头白发的白桦谈起自己辛酸过去时的淡然,我正想,是不是每个有经历的伟人,出自梦想的坚持,所以对自己所受的委屈,总会处之泰然?生长在五四运动之后的文学家们,是一个时代的产物,他们的作品,为时代叫嚣、为民族出头。然而,在通往改革成功的路上,往往的牺牲者就是这群所谓时代的产物,他们非时势造的英雄,而是一个时期的过渡者。他们不曾享受物质的富裕,却能跻身文学主流,享受精神上的饱满。这群文学家,正以身示范一个单独的个体发挥出的巨大力量,足以撼动民心,团结人民,同时为创造更好的明天努力。

艾青坎坷的身世,令他对于民间疾苦感受最深。《手推车》从题目上来看令人马上联想到劳动阶级者的劳动工具,他们为创造生活默默付出,却必须承受疾苦,艾青正用他独特的艺术手法,为劳动者打抱不平。全诗中最传神之处在于“尖音”一词,它蕴含着人民的不满声浪,纵使声音薄弱,但他们并不放弃,即使“穿过寒冷与静寂,从这一个山脚,到那一个山脚”,都将坚持到底。无人不被他们的决心与斗志动容。在内外交迫的困苦时代,人民的自发性与自救能力令人感动,也对他们的向心力刮目相看!

《手推车》一诗,似乎与《大堰河-我的保姆》有异曲同工之妙,也许是诗人骨子里对劳动者的景仰与维护,在《手推车》中也著重笔写劳动者的心境与不满。作者用自己北国人的身份写了“北国人民的悲哀”,令人深深体会到心系祖国的焦急心情,及期望美好明天的心愿。

把《手推车》与现在的全球化地球村联想在一起,人类面目的狰狞与欲望的永无止境,确实令现代人汗颜。姑不论此诗的艺术手法是否高明,读毕,在细细咀嚼,并联想现今的世界,无不为无私的劳动者动容。历史关系复杂的满人与汉人彼此心系,为祖国的困苦郁闷;殊不知,活在同一屋檐下的马来西亚三大民族,什么时候才会自省?又凭什么在捍卫自己的权益而勾心斗角?

《我爱这土地》赏析

艾青,一个在中国文学界饱受赞誉的爱国诗人,由于自身的成长背景与民族关系,故其作品往往容易引起读者共鸣。从《大堰河-我的保姆》、《透明的夜》,至翌年即1938年所著的《我爱这土地》,其深厚的爱国情节及委婉的表现手法,贯通全诗,读了让人动容。艾青与另一爱国诗人余光中成长于混乱的旧中国时代,在纷乱的历史因素及民智普遍未开的后封建时代,他俩的诗歌,犹如强心剂,为危殆的中华民族注入爱国情绪。

《我爱这土地》共有十句,分两节;作者在诗的开始,即以“假如我是一只鸟”来表示他希望把自己的灵魂付托在鸟身上,把他的愤恨,为祖国抱不平的心情,通过“嘶哑的喉咙歌唱”。作者用鸟来代表自己的形象值得玩味,一方面,鸟能在空中飞行,也能俯瞰世界。作者想借用鸟的本能在空中飞行,继以把祖国所受的委屈印入眼帘,体现他忧国忧民的情怀。鸟并不仅仅具象征作用,它的形象,具双关功能,除要俯瞰世界,作者也想像鸟一样,能自由飞行,无拘无束。从中能体会他欲解放生活在困苦中的人民的心愿。

诗上节中,作者用委婉的文字,把自己的感情,蕴藏其中,并未流露情感,令人产生联想。“嘶哑”一词,带出了诗人内心的压抑,是他对现状不满的宣泄。从“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”至“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”,作者正编排一幕景象,一幕幕、一层层,把读者的情绪牵引至高潮,提醒着人们拿出愤恨的情绪。句中的“暴风雨”、“悲愤”、“激怒”加上“土地”、“河流”、“风”,让人马上想到伟大的祖国被侵略;然而,全诗的情绪却在这时候急转直下,作者笔锋一转,用“温柔”一词来浇灭读者激昂的情绪,用“黎明”来带出期望。“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-然后我死了,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。”巧妙的用鸟的羽毛来比喻自己对祖国的爱是永垂不朽的,同时也展示了他“欲生于斯,长于斯”的心愿。羽毛与鸟前呼后应,加上情绪的起伏,从愤恨、期待,到不朽,作者高深的情绪掌控为全诗加分不少。

作者的谜底,终在第二节揭开,然而,作者也不急于公开自己的情绪,而是利用设问手法来铺陈。“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?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。”作者的自我告白,封死读者的联想,其目的是为宣誓自己的情感,他要告诉读者自己对祖国的爱有多深;艾青的诗是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兼备,也许性格使然,他的诗作中,常能令人感受从含蓄到外泄的情绪升华,这是余光中诗作中少有的。

就在中国抗日战争期间,艾青的这首诗作给了在枪林弹雨中生活的中国民众,送上最温暖的、最鼓励性的文学“暖包”。

2008年8月21日星期四

茶花赋读后感

有人说中国从寂静走向辉煌,靠的是一班数字的建设。五四运动、一二九运动、五。二运动都为中国现代革命留下了浓重的色彩。从这组数字中,我们看见了几经争取才获得的辛劳成果,也体尝了劳动者积极建设国家的努力;2008年北京奥运之所以引起各界惊叹,皆因中国的迅速成长,及政治思维的开放,让全球体现了大国的泱泱气派。更重要的是,背负了多年的“东亚病夫”包袱,从这一刻开始,可以弃之如敝屣!

有些历史情景总跟现实的事物出奇的相似。对于秦始皇的焚书坑儒,我们恨得发指,恨他一把火炬,把秦朝以前的诸子百家著作付之一炬,中华思想文明就这样付诸东流;然而,号称中国十年浩劫的文化大革命又何尝不如此?毛泽东的“四个主义”,四人帮的私心,把辛亥革命以来的大部分文学著作“叛国化”了。

文化革命牺牲者中的冤大头,现代文学巨匠杨朔因其著作《茶花赋》,而背上莫须有罪名。细读再三,被其反映劳动阶级及憧憬美好未来的细腻描述而感动。平心而论,从对茶花描写,语言绮丽,声韵和谐,及想象丰富上,杨朔远逊于古人。然而,他主题运用上的贴切,及把全国人民对未来的期盼用了隐喻手法来表达,发人深思,引人入胜。文革前后,中国的闭国政策及资产主义的盛行,“劳动才能带来进步的观念”,已根治在劳动阶级者的心底。你看《茶花赋》中的普之仁,“拿自己的汗水浇着花,象抚育自己儿女一样抚育着花秧,终于培养出这样绝色的好花?”,他那为创造美好将来的斗志及决心,你难道不为他动容吗?

文学反映现实,文学的美,在于他对人性的勾画。《茶花赋》的吸引力,在于杨朔以第一人称的身份,写自己在异国他乡怀念祖国,因而要画祖国面貌却不知从何画起开始,显示出他出国后对于祖国面貌的含糊,却心惦记着祖国的复杂情绪。在他的记忆里,祖国该是绚丽多姿的,正如“每一树梅花都是一树诗。”这样的手笔,已经超越了文学艺术,其目的是要给那个晚清时代,受不平等条约约束的中华民族埋置爱国情节,同时激发中国人民为祖国斗争的激情!

诚如上文所言,文学的功用,在于其反映现实及其警惕作用。杨朔以当代思维,用当代社会背景,叙述了当代情况,警惕着现代的人们所有美好事物的得来不易。文中,杨朔以“画一幅画儿”贯穿全文,也用童子面借代孩童,从勾画童子面茶花的面貌,点出杨朔理想中的祖国未来,该是浓艳的朱红色的。作者从劳动主题带出期盼未来的副题,具有承接作用,是一种国家接班的替代,及对未来国家领导人的深重期许。

现实中的杨朔,是文革中的牺牲者。然而,正是他的这一支笔,给了多少劳动者鼓舞与激励,同时,正是他温柔的创作手法,给提倡文革者一记污辱的耳光。杨朔在文中娓娓道来,把故事画面慢慢勾画,他的动机,是要贴近市井小民,让他们产生共鸣,这样更易于把文中的思想传递出去。读毕,被其身处黑暗的时代却仍然忧国忧民的心思所感动。我想,这正是杨朔写《茶花赋》的主要目的,他以本身的愤恨换化成文字,提醒着文革时代的幸存人及后文革时代的年轻人,珍惜得来不易的和平与建设,积极展望将来。

如今,神圣的天安门广场少了红卫兵的骄横跋扈,端正的毛主席肖像旁,依附着杨朔、储安平的冤屈身影。殊不知,当中国人唱着《义勇军进行曲》,想起作词人田汉的冤死,心中会否戚戚然?至于如何评定历史,则待文学家们自我斟酌。

2008年8月16日星期六

国家的梦想迈进大步






每一届的奥运会,都会掀起马来西亚无金的尴尬记录,通常我们都会很阿Q的认为,国家小,国龄小,拿不到一面金牌是非战之罪.等了两届,这一届起码不会重演奖牌榜上无金,无银,也无铜的尴尬记录.

大马羽球一哥李宗伟挺入了北京奥运男单决赛,普国同庆,因为他创下马来西亚男单在奥运会的最高记录,更是全马寄予厚望金的希望!可想而知,他的压力是多大.看他一路挺进决赛,真的是举步唯艰.无论决赛成绩如何,他从北京回归,肯定被当成英雄式的接待.去年,我国男双古健杰与陈文宏夺下全英冠军凯旋归来时,举国欢腾,当时我们的目光有否投到状态低靡的李宗伟身上.有报章记者目睹李宗伟独自从另个出口走了,没有鲜花,没有掌声,更没有球迷的追捧.球场的现实,相信李宗伟体会最深!奥运归来,相反的情况将会出现,这一次,谁会理会古/陈,谁会追捧爆冷落马的黄综翰?相比起中国球迷的包容,马来西亚球迷的素质真是令人叹息.有哪个球员永远处在高峰?又有哪个球员可以保持不败?

马来西亚政府今届奥运重金悬赏,得金牌者得100万马币,不啻给了运动员冲刺的动力.然而,运动员为国争光本来就是他们的职责,金钱与运动挂钩,似乎玷污神圣的体育运动.共产主义的中国势如破竹,在奖牌榜上遥遥领先诸强,中国金牌运动员多如沙数,没有奖励,只有为国争光的信念,中国运动员还不是奋力迎战?看见李宗伟的成功,我想起少年得志的前全英冠军哈菲兹与古健杰/陈文宏.大马运动员心理素质不佳已不是秘密,更容易迷失在荣耀与金钱里,奖励是需要,但过度吹捧,甚至被当成政治工具,羽总必须极力遏止.

可以预见,未来的几个月,国内将吹起李宗伟旋风,这种旋风,正面意义是激起国内其他运动员的斗志,鼓励他们向宗伟看齐,另个意义是鼓励更多年轻人投身羽球运动,为国家长远的奥运大计,撒下幼苗.欣赏宗伟,除了因为他的球技,还有他谦逊的性格.他在场上永远不卑不亢,默默的为每一分拼进全力.这一点,与宗伟的决赛对手林丹大不相同,即使受不公平判决,宗伟也不出手打对方教练,赢了也不会有过激的庆祝动作,从人格上论,宗伟赢了不止几条街.

决赛是马来西亚与中国的大对决,有心人不用怀疑,大马的华裔肯定倾全力支持马来西亚的一哥.运动没有种族主义,更不能与复杂的政治挂钩.孰不知,当李宗伟亲吻球衣上的国旗时,喜欢种族输赢论的凯里与头脑闭塞的马拉工艺示威学生有何感想?

"同一个国家,同一个梦想",李宗伟为国家梦想努力奋斗,有人为10%的非土著学额鼓燥.我不明白,大学是纳税人的,又怎分土著与非土著?也许,性格注定谁可以为国争光,谁注定因为自己的偏激,而永远守在自挖的井底,此乃民族悲哀矣....

2008年8月1日星期五

回到民主的根源

相距916还有一个月的时间,要来的,还没来;意想不到的,却来了..

我记得大选后,我们欢庆大马政治走向两线制,欢呼相互制衡的健康政治制度,已开始有了个谱.原来,这不过是一厢情愿的想法,因为我们预料不到,政治人物贪 婪的狐狸像,也开始浮出水面.我开始愤恨大马的政治现象,因为民主被玩弄在鼓掌中;更忧虑大马民族的未来,因为人们似乎察觉不到,我们投票的权利没有被尊 ,民意被颠覆,甚至因几套肥皂剧成了外国人眼中的愚民.

这里不得不赞扬安华有编辑的天份,甫出狱就在马来西亚掀起一股强烈的政治风暴,烈火莫熄行动,犹如给民众当头棒喝,敲醒人民沉睡已久的问政态度..308 之后,安华策划的肥皂剧,慢慢在大马掀起浪潮,这里不加赘述;然而,浪潮的背后,不外乎是迈向布城之路的铺成.贪婪,野心重是安华的性格缺点,不尊重民主 精神,可能是他在补选中的最大败笔.说的是其妻子旺阿兹莎辞去巴东埔区的国会议席,制造补选让安华迈进国会.姑且不论安华胜算多少,刻意制造补选,有违民 ,更有违民主精神.不顾人民意愿制造补选,满足自己的政治需求,最终将让人民唾弃.

距离70年代已有30几年的历史,然而历史的巨轮是会不断重演的.多亏聂阿兹的旧事重提,否则后80年代的年轻人如我,可能不知道巫统逢穷途末路时,必定 投靠回教党.然而这一次的情况,有点戏剧性,甚至有分裂回教党内部团结之虞.独立至今,大马是世俗国或回教国的争论仍解不出个所以然,这让回教党是否与巫 统结合更添看头.两党要结合,需解决的问题很多,我比较关注国阵成员党的去处.马华,民政,国大党何去何从?若真如两党成立组织政府,非巫裔在政治,经济 上如何自处?怎样定位?霹雳现在是民联当正,行动党当家不当权,如果巫统,回教党果真在霹雳实验联合执政,民联其他成员党该怎样?回教党老派与少壮派的纷 争如何解决?我纳闷,不是因为两党结合可能边缘化华裔,而是霹雳人民的决择没有被尊重;

朋友问我老庄思想是否适合当今的社会,我想了想说:"适合."因为老庄提倡顺其自然,不为而有为.如果老庄思想在现代社会被重用,人心的贪婪被控制,回到 人的根本,社会次序就不会被颠覆.看着蒙女案的扑索迷离,安华鸡奸案的争议,贪污烂权的泛滥,人心的污蔑,我想起百家争鸣的春秋战国时代."这是个最好的 时代,这是个最坏的时代",最坏的时代最好的事情就是,看东西比较透彻,危机意识强了,自然懂得维护自己的权利.

鲁迅弃医从笔,因为他认为在纷乱的时代,改变民族命运的不是手术刀,而是一支能够唤醒民族意识的力笔,从而改变民族命运.他的笔做到了,因为从[狂人日记]批判封建礼教开始,[Q正传]中的阿Q,现在已是奥运会的主办国.

我相信,大马的政治形态,总会否极泰来.